
出品 | 何玺
排版 | 叶媛
阿里巴巴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前段时间在财报电话会上说:淘宝闪购在“规模和心智上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超预期实现”。阿里已成功达成第一阶段目标:以巨大投入换来了规模和用户心智。与此同时,蒋凡还表示:闪购业务大概有1.5亿DAU,我们看到这些用户有到店自提、到店团购的需求。所以我们会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去看,跟线下的到家业务的协同,我们也在一些城市做测试跟探索。
笔者当时看到蒋凡发言的第一反应就是,外卖之后,阿里要搞“到店”了。而且会很快!
不出所料,高德扫街榜这就发布了,而且剑指当前到店商业的痛点。
01
以“真实”为基的高德扫街榜
聊高德扫街榜之前,我们先说一下当前各种到店商业的痛点。
在这个流量为王、数据至上的数字商业时代,各类榜单层出不穷。从外卖平台的“必吃榜”到短视频平台的“热门打卡地”,再到电商平台的“销量排行榜”,榜单已成为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,也成了商家争夺曝光与流量的核心战场。
然而,这些榜单的生成逻辑,往往建立在“人为参与”的基础上。用户打分、写评论、点赞、收藏,这些行为本身是主观的、可操控的。商家可以通过返现、赠品等方式诱导好评,甚至雇佣水军批量刷单。平台则可能通过加权算法或商业合作,将特定商户置顶推荐。这种“人为制造”的榜单,本质上是一种“表演性数据”,反映的并非真实的消费热度,而是营销投入与运营技巧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高德地图推出了以“真实”为基的“扫街榜”。
与传统榜单相比,高德扫街榜的特别之处在于,它是全球首个主要基于“用户行为数据”产生的榜单,即用户会通过真实打车行为到达、多次前往,以及跨区专程前往的门店会获得更高评分,用户评价也会对评分结果产生影响,但是否给予高权重,平台算法会综合团队实勘和校准数据、并结合用户的芝麻信用进一步判断。
具体来说,高德扫街榜的数据来源,是用户在使用导航、搜索、路线规划等日常功能时产生的被动行为轨迹。一个人是否真的去了某家店,不是靠他事后打几分,而是看他是否真的导航过去、是否在附近停留足够时间、是否形成稳定的到访频次。这种数据是“自然发生”的,无法被轻易伪造。你不能靠刷几个账号的点击,就让系统认为有一百人真正到店消费。
厉害的是,高德的“扫街”模式意味着其数据采集具有极强的空间穿透力。不同于仅覆盖商圈核心区的线上平台,高德的地图团队会深入城市毛细血管,对街边小店、社区食堂、老字号铺子进行实地勘察与数据校准。这种“脚底板下的数据”,结合海量用户的实际导航路径,共同构建了一个高度还原线下真实人流与消费活力的图景。
从高德扫街榜的产生机制来看,它对传统榜单主要有以下几点“颠覆”:
一是切断了“刷单产业链”的变现通道。传统榜单依赖用户评分与评论数量,催生了庞大的刷单黑产:从组织水军发帖,到批量注册账号,再到模拟真实消费行为,整条链条环环相扣。而高德扫街榜不采信这些“表面功夫”,只认真实到访记录。没有物理空间的抵达,再多的虚拟点赞也无济于事。这从根本上瓦解了刷单的经济动机。
二是削弱了“资本操控榜单”的可能性。在一些商业化榜单中,排名与广告投放直接挂钩,形成了“花钱买曝光”的潜规则。而高德扫街榜的生成完全去中心化、非商业化介入,不接受任何付费推广。一家藏在巷子深处的夫妻面馆,只要每天有大量用户导航前往,就可能登上区域榜单;而某些装修豪华但客流稀少的品牌店,则难以入围。这种“去资本化”的评选机制,让中小商户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。
更重要的是,它重建了公众对榜单的信任。当消费者意识到某个榜单是基于真实行为而非营销包装时,其参考价值便大幅提升。人们不再需要甄别“这条好评是不是托儿”,而是可以放心地“跟着榜单走”。
对于千万中小商家而言,扫街榜意味着一种摆脱流量陷阱的新可能,打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。中小店铺无需投入流量成本,凭真实人气即可上榜,实现了公平性。
根本上说,高德是要打造了一个“去主观化”、“难以刷榜”的消费评价新体系。它不再依赖用户主动打分和文字评价,而是分析“用脚投票”的真实行为数据:是否专程前往、是否多次回头、是否获得本地人认可。而这些,可谓是直击传统榜单“刷单”、“控评”、“竞价上榜”的痛点。
当然,高德地图这一模式在落地中仍需直面现实挑战。真实行为数据存在采集盲区,不使用高德导航的群体(如部分老年消费者)常去的社区老店、小众店铺,可能因数据未被捕捉而“隐身”。AI判定“异常评价”的细节逻辑对普通用户和商家仍显模糊,不排除对特色小店产生误判的可能。
在合规性层面,扫街榜的运行逻辑依赖于对用户导航路径、到店记录等行踪数据的持续收集与分析,其在用户告知和同意流程方面也存在合规挑战。
虽然高德扫街榜还不完美,但其在技术和商业理念上的创新和变革却非常有价值。若能持续优化数据盲区和合规问题,扫街榜必将对线下消费生态带来更深远、更稳定的重塑价值。
02
聊聊高德扫街榜对美团“到店”的影响
聊完“真实”为基的高德扫街榜,接下来,我们聊聊它对美团“到店”的影响。毕竟,高德扫街榜的直接竞对就是美团必点榜和大众点评必吃榜。
笔者认为,相比外卖大战对美团的影响,高德扫街榜对美团的冲击或更为大。因为扫街榜涉足的“到店”,是美团真正的利润池。
在美团的商业模式中,外卖是其流量基石,到店是其利润根本,两者协同构成了美团的商业闭环,前者主要贡献营收,后者主要贡献利润。以2021年为例,当年美团外卖营收963亿元,贡献一半多的营收,但利润仅为61.7亿元,利润率仅有6.4%。反观到店业务,虽然营收只有325.3亿,但利润却高达141亿元,利润率高达43.3%。
在说美团到店高利润的根本,其本质是一个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广告平台。
美团到店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交易佣金和更重要的在线营销服务。商家为了获得更多曝光和流量,会购买如“推广通”、“商户通”等广告产品。
大众点评积累的海量用户评价、评分、探店笔记构成了消费者决策的核心依据,形成了“找店-消费-写评-再找店”的数据飞轮和强大的用户心智,这是其核心壁垒。商家在这个体系内通过支付广告费用来竞争流量。
说高德扫街榜对美团的冲击可能比外卖大战更大,主要原因就是它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美团的路径,直击美团到店得痛点,未来将极可能颠覆美团到店的广告根基。
我们来看高德扫街榜的生成机制。
它提出了一个简单却极具颠覆性的逻辑:真正的“好店”,不是由人“写”出来的,而是由人“走”出来的。 扫街榜的排名依据并非主观评价,而是基于高德地图上亿用户的真实行为数据——导航频次、搜索热度、重复到访率、停留时长等“用脚投票”的客观指标。这些数据极难人为操纵,天然具备更高的可信度。
更关键的是,高德正在重构用户的消费决策路径。过去,用户习惯是:打开大众点评找店→复制地址→打开高德导航→到店消费。这一流程中,大众点评掌握“发现”环节,高德仅负责“抵达”。而扫街榜直接将“找店”与“导航”合二为一,实现了决策闭环的自我完成。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“无感渗透”与“信任降维打击”。用户无需刻意“写评价”,其每一次导航、每一次搜索都在为榜单贡献数据。当越来越多用户发现“跟着高德走,很少踩坑”时,“高德=真实推荐”的心智将迅速建立。如此以来,高德无需全面取代大众点评的内容生态,只需在用户最犹豫的“去哪吃”“去哪玩”的瞬间,提供一个更可信、更便捷的选择,就足以分流大量决策流量。
对美团而言,这无异于釜底抽薪。其到店业务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商家广告投放,而广告价值的前提是平台拥有不可替代的流量和用户信任。一旦高德凭借扫街榜建立起“真实推荐”的权威,商家将不得不重新评估在美团投放的性价比。用户信任的流失,将直接导致平台议价能力下降,广告收入承压。
这就是高德扫街榜的杀伤力,不在于功能本身,而在于它用“行为数据”对抗“主观评价”,用“真实”对抗“刷分”,用“终极入口”对抗“中间环节”。这是一场关于本地生活服务信任体系的“规则重写”。若高德能持续兑现“永不商业化”的承诺,守住数据真实性,美团点评赖以生存的UGC生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。
对美团来说,若不能彻底净化其评价体系、重建用户信任,或将在这场“信任革命”中失去其最核心的利润堡垒。
03
从高德扫街榜看阿里美团的“到店”决策入口之争
聊完高德扫街榜对美团“到店”的影响,接下来笔者聊聊阿里美团的“到店”决策入口之争。
阿里和美团的到店战争,其实早在高德地图宣布全面AI化时就已经打响。今年8月,高德宣布全面AI化,并推出了具备深度时空理解和自主推理决策能力的出行生活智能体“小高老师”。
这个AI生活智能体能够理解复杂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,如输入“带着孩子和老人去杭州的三天旅行计划”,智能体就能精准解析需求,调用相应子智能体提供完整解决方案。通过推出“小高老师”这一具备自主推理能力的出行生活智能体,高德地图从传统的导航工具转变为用户的生活智能体。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,更让高德地图成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重要入口。
而“扫街榜”的发布,则是高德在打造本地生活服务入口上的进一步深化,其目标是复制淘宝闪购的打法,再造一个到店的“淘宝”闪购。通过发放巨额补贴,如2亿元打车券和9.5亿元消费券,阿里希望激励用户使用高德地图打车,并根据高德扫街榜搜索店铺消费,目标是每天为线下带来1000万新增消费者。这一战略意图不仅在于争夺市场份额,更在于构建一个以位置服务为核心的“大出行+大消费”闭环。需要注意的是,高德这些资源并非无差别投放,而是由AI精准调度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激励分发。这意味着,阿里不仅想让用户“看到好店”,更要用AI+补贴组合拳,引导用户“去到好店”,最终将高德打造成影响线下消费的“决策中枢”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阿里此次发力“到店”市场,背后是其强大的生态协同效应。高德地图作为阿里生态中的重要一环,其到店业务的开展能够与饿了么、淘宝闪购、飞猪等业务形成联动。通过整合阿里生态内的本地生活资源,高德地图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、便捷的生活服务。这种生态协同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,也为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构建了强大的竞争壁垒。
看美团的应对。在高德扫街榜发布当天,美团即宣布重启大众点评品质外卖服务,通过B端自研大模型分析用户需求,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,以“AI+真实高分”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。。此外,美团还推出了首个生活类智能体“小美”,它基于自研的LongCat-Flash-Chat模型,用户只需一句话就能点外卖,未来还能一句话打车,订酒店、机票,获取各类本地生活服务。
9月16日,美团官宣肖战代言美团团购,希望借助肖战的影响力,提升美团团购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的认知度与使用率,推动本地生活服务消费热潮。
阿里与美团的“到店”之战,表面上是新机制对旧榜单、补贴争流量,但本质上是一场技术之战,尤其是AI的深度应用。高德地图用AI精准地识别用户需求,提供更可靠的服务推荐。而美团也在通过大模型赋能,提升其服务的精准度和用户体验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“到店”大战的胜负手或将落在低线城市。一二线城市用户已有固定使用习惯,而低线市场正经历本地生活服务的数字化觉醒。这里的用户更依赖推荐,决策链路更长,对价格敏感度更高。阿里凭借高德在下沉市场的地图渗透率,叠加AI驱动的精准补贴,有机会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美团则依托多年积累的商户网络与履约体系,在服务稳定性上占优。
但无论谁胜出,一个趋势已然清晰:未来的“到店”战争,不再是补贴大战,而是AI心智战。谁能让AI更懂用户、更懂城市、更懂生活,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。地图变智能体,点评变可信源,消费决策正被AI重新定义——这不仅是商业竞争的升级,更是我们生活方式的深层变革。